朱常維醫師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預防失智一定要大便通順
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頭暈目眩-眩暈
近日門診眩暈患者增加,輕者頭暈,重者天旋地轉、步履不穩,甚至伴隨噁心嘔吐,在季節交替及氣候變化時,這種和內耳神經、前庭系統跟自律神經問題引起的眩暈特別容易出現。
在台灣眩暈的盛行率就將近 3% ,若以台灣人口來換算,表示 69 萬人有眩暈的症狀,且復發率可高達 3 成。一般而言,沒有旋轉的頭暈,最常見的原因包括焦慮、緊張、貧血、慢性阻塞性肺病、血壓變化問題及藥物副作用等;而有眼震跟走路困難的暈眩,代表掌管身體平衡的組織或器官出了問題,最常見的就是內耳中的半規管、前庭神經、腦幹中的前庭神經核及小腦的病變。而在中醫理論上,眩暈主要跟肝膽、脾胃及腎系統相關:
1、肝陽上亢、肝火上炎:多在過度疲勞及情緒波動後出現,通常會呈現血壓的上升、頭脹耳鳴、口苦口乾等症狀,中醫治療上以平肝熄風、瀉肝清熱為主,此種眩暈本質上多帶有肝血虛的問題,在主症消失後,仍需酌以滋補肝血以穩定療效。穴道按摩可以按壓百會、翳風、太衝等穴,需配合休息跟心情調適以修身養性。
2、痰濕中阻:眩暈時作,頭痛如蒙,伴隨噁心反胃嘔吐,胸悶痰多,飲食減少,中醫以化濕袪痰止眩為主,其後輔以健脾補氣收功。穴道按摩以百會、合谷、足三里等穴,飲食上需忌口生冷、高油脂及過鹹飲食以避免痰濕內聚。
3、氣血虧虛:頭暈平日即作,暈時常有目黑症狀,臉色淡白,唇甲色淡,伴有心悸體弱,倦怠明顯,食慾不振,中醫治療以補養氣血止暈。穴道按摩以百會、足三里、三陰交、脾俞、胃俞等穴;此種病患多有腸胃虛弱、吸收不良的本質,或者飲食營養不良及偏食,所以生活上需配合營養均衡攝取跟體格鍛鍊,以加強療效。
4、腎精不足:除了眩暈之外,還有健忘,耳鳴,腰膝不適,水腫水氣過盛的徵象,治法以補腎利濕止眩為主。穴道按摩以腎俞、太溪、耳門、聽宮、聽會等穴,由於與腎系統相關的眩暈病情持續已久,在治療上需盡量鼓勵病患體質鍛鍊。
頭暈或眩暈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發生的症狀,多數狀況下,我們可以透過上述提到的治療方法來減少頭暈對生活所帶來的影響;暈眩症除了接受中醫處方治療外,生活作息也維持要正常,保持睡眠充足,不要熬夜,吸菸、喝酒、咖啡等具刺激性活動都應禁止。飲食方面太鹹、太甜的食物都要避免。此外,工作壓力也是造成眩暈的主因之一,建議適度的休息,避免長時間不間斷的工作;若有短時間內無法緩解的眩暈,還是需要就醫求診,以釐清病因,避免症狀惡化!
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淺談胃食道逆流疾病
吉安中醫-璩敬賢醫師
胃食道逆流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 簡稱GERD),主要是由於胃或十二指腸中的內容物逆流到食道下端所引發的症狀,症狀嚴重時甚至會造成食道黏膜組織損害,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之一。根據近來的研究指出在高所得國家中約有百分之二十的成年人飽受此疾病困擾。典型的GERD症狀有噯氣、溢酸、腹脹、火燒心(胸口灼熱感、胸痛),甚至會引發咽炎、咽喉異物哽阻感、咳嗽、聲音沙啞等。患者經常在大吃大喝後、平躺及彎腰時症狀會更加明顯。此疾病常見的主要原因包括了下食道括約肌(賁門)關閉不良、胃酸分泌過多、胃排空時間長等。西醫在治療上常採用的治療藥物為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但由於PPI除了抑制胃酸外,同時也會促進胃泌素(gastrin)之分泌並藉此改變消化道中的微生物相。因此近年來有許多臨床研究廣泛地討論PPI與胃腺癌及神經內分泌細胞瘤之間的相關性(目前於統計學上仍未定論)。
中醫根據GERD 臨床主要表現可歸類為泛酸、呃逆、梅核氣、胃脘痛、痞證等症狀、疾病範疇。國人的GERD表現有相當比例沒有出現電視廣告中提到的胸口灼熱症狀(火燒心), 反而較常見為容易”嗝氣”或"溢酸”情形,或是在胃內視鏡檢查時意外發現有逆流性食道炎的情形。患者常有三餐不定時、飲食不節、吃宵夜、壓力大、個性急、易緊張、易怒等生活習慣。中醫與西醫針對疾病的辨別與治療方式不同,中醫的治療須依據患者個人的生活史、疾病症狀表現、體質判別,經由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之後做出診斷,再給予符合個別患者的相對應治療。因此不建議患者自行服用坊間常使用於改善GERD症狀的中藥物,以免延誤治療時機。且若服用的藥物與患者體質證型不相符,也會因不當服用藥物而引來得不償失的副作用。
關於中醫針灸治療GERD也有許多病例報告有不錯的療效。例如肝鬱氣滯導致脾胃升降失常而引發的咽喉異物感,可使用行氣解鬱、化痰降逆的藥物(如半夏厚朴湯、越鞠丸)處理,還可以搭配針刺十二正經中的肺經、腎經、肝經循行穴位(列缺、照海、太衝等)來加強治療效果。此外,也可透過針刺來鬆解局部筋膜,來改善經筋病變所造成的臟腑經絡氣血壅滯。
除了藥物及針灸介入治療之外,衛教患者日常生活作息的調整也是疾病治療中極為重要的環節。首先建議有抽菸、喝酒習慣的患者需審慎考慮戒除,過於肥胖的患者透過適度減重也可改善GERD症狀。另外飲食方面須保持細嚼慢嚥習慣、不暴飲暴食、減少刺激性食物(烤、炸、辣)、減少冰涼飲(尤其是胃寒的患者)、減少甜食等。作息方面也須保持充足的睡眠,並可學習透過適當的深呼吸、規律運動、伸展緊繃的肌群來緩解生活中的壓力。絕大多數GERD患者可透過中醫治療再加上本身生活作息的調整,而能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胃食道逆流
吉安中醫-林育任醫師
臨床常見到患者因為胃酸逆流、火燒心、咽喉異物感、喉嚨沙啞、慢性咳嗽、胸悶等症狀來求診,症狀嚴重時甚至影響睡眠,現代人緊張焦慮的生活型態和西化的飲食習慣讓胃酸逆流成了日常最常見的文明病之一。
引起胃食道逆流的危險因子
l 腹壓增加:腹壓增加容易擠壓胃中食物,使食道下括約肌的壓力降低,增加胃酸回流,像是肥胖、懷孕都是常見引起腹壓增加的原因。
l 甜食、巧克力、高脂肪食物如奶製品:延長胃排空時間,加重胃食道逆流症狀。
l 辛辣、高脂肪食物:刺激食道黏膜,加重發炎情形。
l 情緒壓力:當壓力加重時胃食道逆流症狀隨之變化。
l 藥物: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可能引起胃食道逆流,如果有同時併用胃藥的話應諮詢醫師是否有藥物交互作用。
l 吸菸、飲酒
中醫觀點
胃食道逆流在中醫又稱為「泛酸」,多數原因與飲食和情緒壓力相關,依照症狀表現可分為常見的幾種證型。
1.肝氣犯胃:胃食道逆流,胃中有燒灼感,口苦、咽乾,心煩易怒。
2.飲食積滯:胃食道逆流,胃中有燒灼感,打嗝時可以聞到食物的味道,胃口變差,舌苔黃厚而膩。
3.寒濕內阻:胃食道逆流,兼見胸悶胃脹感,不思飲食,舌苔白滑。
除了按醫囑服藥以外,在家可以做的事
l 飯水分離:盡量避免湯麵、羹湯等食物以防加重腸胃負擔,飲水少量多次
l 避免過飽過飢:飲食定時定量,徹底咀嚼食物,放慢進食速度
l 避免甜食、巧克力、薄荷、高油脂食物、咖啡因、胡椒或辛辣食品
l 脾胃虛寒者應避免冷飲、生食
l 戒菸、戒酒
l 少量多餐,睡前 2-3 小時內盡量不要進食
l 保持健康體重
l 適度的放鬆心情抒解壓力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淺談幼兒常見症狀的調養及保育
門診時常聽到家長問到:
- 感冒?過敏?超過7-10天,拖延數周甚至是數個月的鼻水噴嚏及咳嗽,伴隨鼻眼耳癢的症狀,大多已是過敏所造成,而過敏的發生有可能是過敏原所致,也有可能是反覆感冒之後所產生的敏感現象,中醫的觀點而言,小兒過敏與肺脾兩臟相關,肺氣虛弱則易受氣候、溫度及過敏原所影響,脾指腸胃消化系統,脾氣虛或脾氣滯則消化吸收受影響,營養吸收不良,免疫力低下、腸胃脹氣或便秘隨之而來。除了用藥調理之外,日常生活應注意衣著,不過熱不過寒,如古代醫書《養子十法》中提到:背暖、肚暖、足暖、頭涼、心胸涼等建議就是一種穿衣原則,再來持續進行體格鍛鍊運動,接受陽光日曬,呼吸新鮮空氣,依照四季氣候變化避寒暑,飲食忌生冷寒涼,皆可加強肺脾兩臟功能,進而增強免疫力及抗敏能力。
- 吃得太多?胃口不開?便秘?消化不良?幼兒腸胃消化功能未趨完善,要注重飲食節度,由於現代飲食習慣西化,飲食過於偏食,高熱量、高油脂、烤炸辛辣重口味及加工食品等黏膩難消化的飲食增加許多,天然好消化食物減少,導致孩童腸胃積滯現象大增,若不是因發熱難化的飲食造成便秘,就是飲食積滯在腸胃造成胃納受阻、沒有食欲而面黃肌瘦;再者現在民眾網路資訊發達,常常於文章中得知食補藥補的資訊,但不經辨證,不了解幼兒體質的虛實不同,常常通用藥方或食材長期進補,不僅對孩童無益更可能有害,日久反而造成幼兒消瘦及抵抗力低下。所以自小要培養不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等良好飲食習慣,家長準備餐點也盡量以天然營養好消化且具有一定色香味的食物,定時不超量,讓幼兒從食物中獲得健康。再者家長們也要有所堅持,幫助孩子改變飲食偏嗜,並且讓孩童有適度的肢體運動,以助腸胃的蠕動,增加消化代謝。
2021年9月9日 星期四
痛經!中醫調理有療效
痛經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從初經剛來潮的少女,已屆生育年齡的熟女少婦,到產後多年尚未更年期的美魔女,都有可能遇到。
痛經通常出現在月經週期前三天,但也有從排卵期就開始下腹疼痛不適者;疼痛程度不一,有些痛感尚可忍受,有的人會小腹脹刺痛,痛感偶遷延至腰骶部,痛經嚴重者可能伴隨噁心嘔吐,冒冷汗甚至昏厥,影響生活品質與課業或工作表現。
西醫學觀點,痛經是子宮肌肉過度攣縮,影響周圍正常組織的氧氣供應,引起疼痛或絞痛。痛經可分成以下兩類:
1.原發性痛經
是指生殖器官沒有器質性病變,月經期間前列腺素分泌,子宮強烈收縮造成下腹痛。常見在初經來潮2-3年內的患者,可能是子宮發育尚未完全,或內膜剝落較大片,或者精神因素所引起。
2.續發性痛經
續發性痛經是病理因素導致,在骨盆腔可以發現病變,常見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骨盆腔發炎及子宮沾黏。
西醫治療痛經方式,原發性痛經會使用止痛藥或服用避孕藥來調整月經週期,達到減輕疼痛的效果,而續發性痛經最主要是找到痛經的原因進行治療。
中醫學觀點則是將痛經分成幾個證型,但總歸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治療上以通調氣血,通則不痛為原則。
◎氣滯血淤型:
壓力大情緒不佳導致肝氣鬱結,氣機不暢,瘀血停留,通常月經排出困難,血塊較多,經血紫黑結塊,下腹部疼痛拒按,舌質暗紅有瘀點,脈弦細澀。治療則需要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子宮寒凝:
平素吃冰飲冷,或在月經期間淋雨涉水,導致寒氣積聚於子宮,血寒而經血不暢,經血流通受阻而腹痛。通常下腹部冷痛,熱飲與熱敷可緩解。月經量少有血塊,舌暗紫有血塊,脈沉緊。治療上則宜溫陽散寒化瘀。
◎氣血不足:
素體虛弱,或者月經期間傷風感冒,導致氣血不足。通常下腹部隱隱作痛,下腹部喜歡按壓,按壓則痛減。經血量偏少,經色淡,舌淡,脈細弱。治療則宜補益氣血。
中醫治療痛經,通常在經前一週就開始服用調理氣血的藥物,月經來潮時會適時酌加祛瘀止痛的藥材,必要時加入針灸薰臍療程,可以溫通子宮,強化骨盆腔循環,療效頗佳。此外,規律的日常作息也相當重要,早睡早起,運動保暖加泡腳,選擇好食物,避開精緻食品,如此自我保養可以鞏固療效。
反覆嚴重的痛經會導致組織沾黏,最終可能造成不孕,如果只是服用止痛藥暫時緩解疼痛,卻忽略背後的原因,很容易止痛藥越吃越多,疼痛程度卻不如預期減輕,治療所需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因此痛經一定要儘早治療,療效越佳。
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中醫治皮膚病
皮膚病的原理其實很簡單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而皮膚就像是一個半透膜,上面佈滿毛細孔跟汗腺(以下簡稱毛孔),這些毛孔會透過排汗的方式,把皮膚底下的人體代謝物排出去,如果這些毛孔的功能正常,每次排汗都能完全把代謝物排出去,這樣的話皮膚就會很健康,不會長一些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之類的東西。而如果毛孔的功能不正常,皮膚下的代謝物沒有每次都被正常的排出去,那這些滯留的代謝物,就會變成髒東西,會堆積在皮膚底層,進而造成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甚至是疔瘡之類的皮膚疾病。
所以說,治療皮膚病,最主要的方向,就是要讓這些皮膚毛孔的功能恢復正常,讓它正常的把髒東西排出去,這樣皮膚的問題就會逐漸改善。
現代人皮膚的毛孔之所以功能不正常,大部份跟濕氣太重有關,當人體濕氣太重時,這些濕氣會累積在皮膚的下層,阻礙人體代謝物的排出。這時候用中藥把皮下的濕氣去除,皮體的排汗功能就會恢復,皮膚病就會慢慢變好。
許多皮膚病患者通常都有個經驗,就是看西醫抹西藥很難完全痊癒,這是因為西藥的功能通常是抑制發炎反應,而這個「抑制發炎」基本是就是把那些人體代謝物壓到皮膚的更底層,所以短期內好了,但時間拖久,皮膚病又會復發。所以治療皮膚病,還是要回到人體的其本生理功能,就是要讓毛孔的排汗功能通暢,這樣才能完全根治。
不過,雖然皮膚病的原理很簡單,但治療起來,卻是需要蠻多耐心,因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要把那些經年累月,蓄積在皮膚底下的髒東西排出去,需要花上不少時間,特別是許多人的皮膚病都病程已久,髒東西都累積很多,這時候,治療的時間通常需要以月來計算,期間也需要配合忌口,避免吃下一些讓皮體問題加重的食物,例如:燒烤辣炸、冰品、芒果、奶製品、加工食品……等等,這樣才能增加痊癒的速度。
除了吃藥忌口之外,也可以多運動流汗,增加毛孔排出髒東西的頻率及速度,如此也可以讓皮膚病更快好起來。另外也要避免熬夜,時常熬夜的人身體會累積代謝不掉的火氣,久了之後身體變成易發炎體質,只要有發炎,皮膚病的部位就會更癢,就會更想抓,傷口更多,皮膚更不容易痊癒。
現今社會有相當多人有皮膚問題,冷氣吹多不流汗,飲食不忌口,時常熬夜火氣旺,都是造成皮膚不容易痊癒的原因。所以除了吃藥之外,也要多與醫生討論該如何調整生活作息,讓皮膚快快痊癒!
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
千變萬化的頭痛:中醫看頭痛
27歲的張小姐,長時間久坐辦公的上班族,下班後經常使用3C產品,常常不定時覺得後頭疼痛,延伸至頸肩背部,難以緩解,甚至影響睡眠,遇到月經前後,還會有太陽穴處頭痛,甚感煩惱!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頭痛的經驗,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以十萬人口來講,一年大概有七至八萬人有過頭痛的經驗,西醫認為頭痛和生活壓力、神經緊張、生理週期、血液循環等因素有關;從中醫角度來分類,頭痛可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型。
🔅「外感頭痛」主要由於天氣變化,遭受風邪入侵,可分為風寒、風熱、風濕等類型,此類痛感來得快又急,頭痛類型以頭頸部緊痛、脹痛、悶痛等為主,也可能和外感日久未治癒,延伸成的慢性鼻竇發炎有關,此種疼痛則會蔓延至眼眶、顴骨及腦內疼痛,外感頭痛的治法以袪邪為主。
🔅「內傷頭痛」則多與身體五臟六腑運化失常有關,可分為肝陽上亢、腎經虧虛、脾胃虛弱、瘀血疼痛,發病較慢,病情緩和,發作時有時無,治療以體質調理為主。針對不同證型分別給予平肝潛陽、滋腎涵水、補養氣血、化瘀消痛等方法。
頭部為十二經絡匯集之處,五臟六腑的氣血經脈皆匯聚於頭部,我們也可以依照頭痛部位來做頭部穴位按摩,刺激經絡,改善皮下循環,緩解頭痛:
後頸頭痛:頭痛集中在後頭、頸部及部分肩膀,大多和姿勢不良造成頭肩頸至脊椎肌肉過度緊繃有關,例如低頭滑手機、使用電腦平板姿勢不正確,或者冷氣風扇直吹造成,我們可以按摩「百會」、「風池」及「大椎」旁來舒緩,搭配熱敷效果更佳。
側頭的頭痛:頭痛部位在於太陽穴、耳上顳側、咀嚼肌處或者伴隨有耳朵悶塞感,此種頭痛大多和壓力、情緒變化有關,而女性的側頭頭痛則可能和月經週期的荷爾蒙變化有關;穴道按摩則以「翳風」、「率谷」、「太陽穴」及「頰車」,可以有效放鬆緊繃的顳顎肌及咀嚼肌群而止痛。
顏面部的頭痛:包括眼眶周圍、顴骨、前額頭痛,這種頭痛很常跟感冒及鼻竇發炎有關,此時可以按摩「攢竹」、「巨髎」、「合谷」等穴位按摩,可以增加局部循環,緩解因鼻咽部發炎導致的腫脹。
導致「頭痛」的原因相當多,排除外傷及腦部實質病變,還需要醫師細細診察,找出頭痛的原因,千萬不要一昧使用止痛藥物止痛哦!頭痛的治療,除了醫師詳細診脈,處方用藥之外,還可以搭配針灸治療,並且遵循醫囑,調整生活習慣(例如:避免冷氣直吹,冰涼冷飲....),才能讓討厭的頭痛快快退散哦!
2021年7月20日 星期二
夏季疲勞的元兇:暑熱上身
從今年夏至(6/21)開始,天氣已經開始越來越熱,加上台灣的濕度很高,許多人會開始覺得身體不適,最常見的是疲勞、倦怠、口乾舌燥、頭昏頭痛、睡眠不佳、久睡仍覺得勞累感、或者伴隨有有噁心感、食慾不振、輕微腹瀉、軟便等等的腸胃症狀,這些症狀很可能都是暑熱、暑濕入侵身體所導致的症狀!
在夏季期間,暑氣無所不在,一不小心就可能有所謂的中暑產生,暑熱在人身上的特點就是會耗氣及傷津,所以會產生疲勞、倦怠、頭暈、身熱、口渴等傷暑症狀;而且還可能因爲頻繁進出冷氣房,及多喝冰涼冷飲,產生另一種「陰暑」症候,在暑熱之下,因身體受寒,毛孔閉塞難以出汗排熱,熱氣散不出去而產生疲倦、頭脹,甚至產生腹脹、腹瀉、食慾不振等腸胃失調症狀!
中醫治療暑熱、暑濕,十分快速有效,除了透過清熱、解表、袪濕、補氣、滋陰等方式,可以讓暑熱,暑濕症狀在短時間內獲得改善。當然,要避免夏天的暑熱、暑濕上身,還需要配合飲食控制及生活習慣調整,少喝冷飲多喝水,要將汗水擦乾後再進入冷氣房,避免環境忽冷忽熱,保持空間空氣流通,都是避免中暑的小技巧喔!
2021年7月12日 星期一
「三伏貼」治療過敏性體質,「三伏貼」是什麼?
「三伏貼」治療過敏性鼻炎
炎熱的七月份到了,有些人會在中醫診所、醫院看到或是聽到「三伏貼」這個可以預防及治療「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嗽」的名詞,那到底「三伏貼」是什麼?
今天鄭醫師就為大家說明:
「三伏貼」又稱為「天灸療法」,屬於中醫外治法,結合了「節氣時令」及「敷貼治療」,是一種預防性及治療性的方法。主要選用辛溫香竄、逐痰利氣的中藥製成藥餅,再將這些藥餅直接敷貼在背部穴位(大椎穴、定喘穴、風門穴、肺俞穴等…)上,讓藥物成分直接經由皮膚吸收,達到溫陽利氣、驅除肺中內伏寒痰之目的,進而發揮「內病外治」以及改善虛寒體質的效果。
「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三伏貼」是選在陽氣旺盛的夏季 (三伏天) 進行「穴位敷貼」,此時氣候炎熱,人體陽氣旺盛,皮膚腠理完全張開,運用夏天溫熱的氣候來預防秋冬季節好發的過敏性疾患,乃是中醫「冬病夏治」、「緩則治其本」的概念。
「三九貼」則是選在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在節令上為「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時間來進行「穴位敷貼」。
「三伏貼」的治療作用
1、調節免疫系統
2、改善臟腑機能的功能
3、增強抵抗力
4、減緩呼吸道的過敏症狀
「三伏貼」適應症
1.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過敏偏虛寒性體質的朋友。
2.反覆上呼吸道感染、抵抗力弱者。
3.除了應用在過敏性肺系疾病之外,三伏貼也可以運用在改善婦科虛寒疾病以及虛性腰膝疼痛問題。
透過這些說明,大家對於「三伏貼」應該有基本的概念了!
如果有過敏性體質的朋友,也可以選用這種治療兼預防的「中醫外治療法」哦。
2021年7月6日 星期二
夏季三伏貼
2021年6月30日 星期三
2021年6月4日 星期五
婦女更年期
婦女「更年期」(Manopause)是指婦女朋友由「生育期」進入到「老年期」之間的過渡階段;女性大約在四十多歲之後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體內的器官也逐漸萎縮和老化,大約六十歲之後進入「老年期」,因此,婦女更年期可能長達15-20年。
更年期的症狀:
「更年期」的症狀大多發生於婦女朋友45~55歲之間。「停經」只是更年期症狀其中一環,並不包括更年期的全部過程。更年期除了「月經週期」的改變之外,主要還有體型的改變,陰道、尿道黏膜萎縮,骨質酥鬆,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的症狀還有:焦慮、憂鬱、煩躁易怒、熱潮紅、盜汗、心悸、失眠、皮膚乾癢、性行為乾澀疼痛等。
西醫觀點:
更年期是由於卵巢功能衰退,體內女性荷爾蒙急速下降,對大腦下視丘-腦下垂體-卵巢生理軸的反饋作用降低,因而體內產生大量促性腺激素,引起促甲狀腺素和促腎上腺素皮質激素增加,使甲狀腺及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造成「內分泌失調」。
更年期過程會影響身體的許多組織與器官,例如:女性荷爾蒙下降,造成生殖道、泌尿道、乳腺管逐漸萎縮;交感神經受影響,造成血管舒張、收縮障礙,引起熱潮紅、多汗;影響大腦皮質功能,造成情緒波動,而有鬱悶、易發脾氣的現象;促使骨質重新吸收增加,引起骨質酥鬆症;雌激素減少還容易引發冠心病、高血壓、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以上種種「更年期」所引發的症狀,統稱為「更年期症候群」。
★中醫觀點:
「更年期」是因為腎氣漸衰,天癸將竭,沖脈、任脈虧虛,生殖機能和臟腑功能衰退,造成陰陽失衡所致。中醫治療方法是依照每個人的體質與症狀表現加以「辨證論治」,依照不同證型處方用藥,來達到治療與調整的效果。
更年期主要可以區分為「肝腎陰虛」、「心腎陽虛」、「心腎不交」、「肝氣鬱滯」、「肝陽上亢」、「心脾兩虛」等多種證型。
臨床表現:以「腎陰虧虛,肝陽上亢」為多見,治則以滋補腎陰,平肝潛陽為主;選方以知柏地黃湯、杞菊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為主軸,輔以平肝潛陽藥,珍珠母、龍骨、牡蠣、石決明等,肝火旺盛者選用柴胡清肝湯、龍膽瀉肝湯加減。其餘證型也是選用對應方劑、藥物治療,在此就不一一贅述。
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
什麼是媽媽手?
什麼是媽媽手?
「媽媽手」(deQuervain’s tendinitis)主要是由於拇指基部的肌腱(外展拇指長肌,伸拇指短肌),因拇指的伸展與外張動作重複次數太多,或用力過度,導致手腕部位的肌腱滑膜,及支持帶出現增厚性變化所引起。不斷的刺激使得肌腱旁的腔室腫脹、變形,因此使得肌腱「滑行」困難。由於腫脹使得腕部拇指側疼痛及壓痛。當握拳時、用力握物時、或扭轉腕部運動時,常可引起此症狀。
最常見於年輕的媽媽,因常常抱嬰兒而造成此種情形,這也是「媽媽手」名稱的由來。
常見症狀:
媽媽手的症狀,主要出現在近手腕處的大拇指側,該處會出現無法出力或持續疼痛、壓痛,同時會合併緊繃、局部腫脹等症狀,尤其是清晨起床時最感疼痛; 最主要的症狀就是拇指基部近腕部的疼痛。此疼痛可延伸至前臂。拇指及腕部活動受限,握力及指力皆有影響。也可影響到附近皮神經,造成拇指背側及食指的麻 木。怎麼知道自己得了媽媽手:
將拇指用另4指握住後,腕部向小指側方向彎曲可引起劇痛,即可診斷出「媽媽手」(deQuervain’s tendinitis)。媽媽手的治療:
1.針灸治療:循經取穴,常見的例如:大腸經、三焦經(曲池、手三里…)等,或使用激痛點治療,以及使用內科針法等,通常可取得不錯的效果。2.傷科手法治療: 傷科手法的治療,具有疏通經絡、理氣活血的效果,在改善媽媽手有一定的幫助。
3.藥物治療:根據中醫辨症論治,依照不同體質,給予專屬個人體質的藥物治療,可更快速且根本的治療此症。
媽媽手的平時保健:
媽媽手除了急性的扭拉傷造成之外,大多是因為不當的姿勢、長時間以同一姿勢使力、反覆的動作等造成,所以平時應多注意使力的姿勢,以較輕鬆舒服的姿勢使力,避免過多反覆的動作,多休息讓疲勞得以恢復,如此可避免媽媽手的產生。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無接觸!視訊診療就醫流程
2021年5月21日 星期五
足底筋膜炎
足底部是人體負重的主要承受點,由跟骨、距骨、舟狀骨、跗骨及蹠骨形成足跟及足弓部分;加上脂肪墊、滑囊、足部肌肉肌腱共同組成一個力學結構。 所以足部骨頭、軟組織(肌肉、韌帶、脂肪墊、滑囊)及神經的損傷均可能造成足底部疼痛。
一、常見病因:
1.急性損傷:瞬間承受過大的力量或外力的撞擊造成足跟部位的損傷而造成,常見如滑囊炎、肌腱炎、骨膜下出血…等。常見症狀,足跟著力處疼痛劇烈,行走困難,尤其不能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走,常有局部微腫,壓痛明顯。
2.慢性損傷:長時間使用反覆使用足部造成足跟部肌肉、肌腱、脂肪墊、滑囊及神經等…慢性損傷;常見的病變有蹠腱膜炎(足底筋膜炎)、跟骨脂肪墊病變、脛後肌肌腱炎、阿基里氏腱肌腱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神經卡壓等。
二、臨床治療:
1.急性損傷:先檢查有無骨頭或骨架上的異常,視受傷部位腫脹情形處以傷科整復,針灸疏筋通絡,外敷膏藥,配合理氣活血通絡藥物治療。
2.慢性損傷:治療上可檢視有無腰、膝、踝關節錯位情形,輔以整復治療,腿部肌肉有無激痛點或肌肉異常緊繃情形,例如:腓腸肌、比目魚肌、蹠方肌肌筋膜激痛點所引起的足跟痛,可以用針灸針刺激痛點來達到治療效果,另外可依據不同的病因施以中藥治療。
★足底痛在中醫屬於骨痺的範圍,常見的證型有:
(1)風寒濕痺型:用祛風利濕藥治療,例如獨活、薏仁、車前子…等。
(2)血瘀型:用活血藥治療,例如桃仁、紅花、丹參…等。
(3)濕熱型:用清熱利濕藥治療,例如龍膽瀉肝湯、茵陳五苓散…等。
(4)肝腎虛型:用補肝益腎藥,例如六味地黃丸、杜仲、龜板…等。
(5)血虛型:用補血藥,例如四物湯、八珍湯…等。
2021年5月14日 星期五
夏季的保健觀念-中暑
天氣逐漸轉熱,在中醫門診也已經可以看到因為天氣轉熱而引發的「中暑(熱到)」患者,還有一些朋友會問醫師說:「夏天都會中暑好幾次,不知道要如何預防中暑?」其實預防中暑真的是有方法的,今天就來跟大家談談「夏季的保健」的方法。
1.適度補充水份、電解質
夏季天氣常較悶熱,出汗較多,要適度補充水份、電解質。建議少量、多次飲水比較好,一次大量飲水會對人體產生許多危害,嚴重者會導致體內水和電解質平衡的紊亂。
2.飲食宜清淡、善用天然飲品解暑
由於夏季人的胃酸分泌減少,加之飲水較多,沖淡胃酸,導致身體的消化功能減弱、胃口較差,所以飲食關鍵是在烹調時多用清蒸、涼拌等方法,忌多食油膩、煎炸及熱性的食物,避免加重脾胃負擔。另外,建議善用天然的飲品來預防「中暑」,可以飲用綠豆湯、百合蓮子湯、西瓜皮煮水、或是蓮藕粉煮水飲用,都有清涼解暑的效果。
不能只顧眼前涼快舒服,而過於避熱趨涼。有些人天氣一熱,就大口大口喝冷飲、吃冰沙、挫冰;還有人會運動、工作大量流汗後,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體;還有人會整晚開冷氣睡覺、甚至電風扇用強風直接對身體吹而受涼;這些情況都會致使身體中氣內虛,導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而入。
4.避免悶熱環境、長時間暴曬
炎熱夏季工作,需注意工作環境降溫與通風,例如:開車族的朋友要注意,車子經過太陽長時間曝曬後,車內的溫度往往高達40-50度,ㄧ下子進入車廂,很容易被「熱到」哦,需特別注意!
★小叮嚀:夏季最多因「貪涼飲冷」引起種種併發症,如:食慾不振、腹悶脹感、腹瀉、項緊、疲倦乏力等。
- 千萬不要快速喝下大量冰涼飲品來解暑
- 運動、工作後不要立即用冷水澆洗
- 冷氣、電風扇不要直接對著身體、頭部吹
2021年5月5日 星期三
「眩暈症」- 中醫治療
陳先生,35歲,食品銷售老闆,自行創業10年,最近因暈眩、噁心感、雙耳悶脹、頸項緊繃、心悸、胸口悶、易有疲倦勞累而就診,經診察後,發現患者因長期工作壓力大、熬夜,逐漸形成慢性疲勞而引發胸悶、心悸等「心氣虛」症狀,加上飲食習慣不良,多 飲用冰涼飲品,造成寒凝壇中而使全身氣液循環不良,導致腳部末稍回流不良而水腫,內耳淋巴回流不良而引起內耳淋巴水腫,即是俗稱的「梅尼爾氏症」,造成天 旋地轉的眩暈症狀。
中醫針灸及處方用藥都是針對溫通心肺陽氣以化壇中寒凝,佐以疏通三焦氣機,改善全身氣液循環,藉由加速內耳淋巴回流而改善「梅尼爾氏症」的眩暈症狀。此患者,經針灸後,眩暈立即緩解,配合口服中藥治療一週,眩暈症狀已明顯改善。
二、人體的平衡機轉:
談到「眩暈」,我們就要把平衡之機轉弄清楚。人體對「運動及姿勢之維持」與「空間之定位感」,最主要靠以下三種系統來協調:
1.視覺:若病人有視力障礙或青光眼、白內障等眼科問題,自然無法靠視覺來輔助平衡系統。
2.本體感覺:這種本體感覺接受器是位於四肢肌肉,這種感覺系統可輔助維持身體之姿勢及運動之協調。
3.內耳前庭、三半規管:我們內耳包含了耳蝸、三個半規管及前庭系統。其中耳蝸是我們的聽覺系統,而半規管及前庭則是我們的平衡系統。
三、常見之眩暈症有那些?
暈眩的輕重因人而異,有些人只是「昏昏的」,「浮浮的」,或是「頭重腳輕」,比較厲害的暈眩指的是感覺周遭環境或身體在旋轉,更嚴重的話走路都走不穩,甚至伴隨噁心嘔吐的現象。
臨床上常見的眩暈症有四種:
1.梅尼爾氏症,又稱為內耳淋巴水腫,所引起的眩暈往往覺得天旋地轉,無法正常行走,是造成陣發性旋轉性眩暈的常見原因,最常發生在30至50歲的成年人。
2.基底動脈循環不良,主因是動脈粥樣硬化或椎動脈受壓迫,使得頭部供血不足,症狀包括自覺旋轉、浮動、搖擺、下肢發軟等。
3.血壓不穩定所致, 例如:高血壓、低血壓,甚至貧血所造成,這類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心悸、失眠等。
4.眼源性眩暈,主要是眼部肌肉麻痺,曲光不正常所引起,常有複視、 斜視等症狀。
四、日常注意事項:
1.睡眠要充足,避免過度勞累或熬夜。
2.嚴禁冰涼飲品。
3.避免抽煙,喝酒,及過度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
4.若有眩暈,噁心現象,應避免頭部劇烈晃動或快速轉動。
5.眩暈若在服藥治療後,沒有改善或惡化,或伴隨其他臉部,視覺,手腳活動障礙,或有聽力惡化情形,應進一步檢查。
最後要提醒大家,眩暈只是一種「症狀」而非「診斷」,很多全身性疾病皆可能引起眩暈,最重要的是要先排除重大疾病所引起的眩暈症狀,如腦腫瘤、中風等。而治療眩暈的關鍵就是找出眩暈的原因,才能對症治療哦。
2021年4月28日 星期三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手麻」?「腳麻」?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造成的原因是肌肉、肌腱長時間且重複地過度使用,例如:長期的姿勢不良、開車、打牌、夜間睡姿不當、彎腰、搬重等等原因所導致。常有的病症:局部肌肉疼痛,在疼痛區域內有激痛點出現,疼痛區域大部分出現在頸、肩膀、上肢、下背、下肢等區域。
案例一:林先生,60多歲,典型上班族,因為臀部疼痛,牽引至大腿、小腿酸痛難耐而四處就診,歷時一年多卻無改善,自述:腰椎有骨刺,因骨刺壓迫造成坐骨神經痛;經檢查之後確定為「臀小肌」發炎所致的肌筋膜症候群,經數次針灸治療,症狀已明顯改善。
案例二:鄭女士,50多歲,從事印刷裝訂業,須長期搬運重物,因雙手麻感而就診,自述:為頸椎骨刺引起手麻症狀,經檢查後確診為肌筋膜症候群,乃「伸腕肌群」發炎導致,經數次針灸治療,症狀亦明顯改善。
以上兩個案例,只是簡單說明:
一般人認為的「手麻」、「腳麻」,就是「骨刺壓迫」、「坐骨神經痛」導致,這個觀念是錯誤的。臨床上可以發現,許多「手麻」、「腳麻」症狀都是不同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所導致。
這是一種疼痛症候群,指身體出現局部的肌肉疼痛,同時合併有疼痛激發點,觸及此激發點,還可引起典型之轉移痛。激發點乃局部的痛點,按壓時可發現繃緊的肌束,有時並可引發局部的抽動。
最重要的是先仔細評估疼痛的分佈區域,並找出「疼痛激發點」。正確診斷後,對疼痛的肌肉施予牽張運動,配合傳統針灸治療,再搭配衛教運動治療,教導病人正確姿勢,並要求適度休息,便能快速揮別這些惱人的手腳麻、肌肉酸痛了!
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高血脂」心血管疾病殺手
血中的脂肪性物質(如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血脂肪...等)含量過高,或稱「血濁」。
一、易罹患「高血脂」症的類型
‧先天性:遺傳(體質)
‧後天性:
1、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食物
2、已有糖尿病、腎臟病、高血壓、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
3、肥胖、抽菸等
4、年齡(40歲以上)
二、「高血脂」和「心血管等疾病」有何關聯?
當血液中過多的脂質沉積在血管壁,造成血管腔狹窄,血流通過困難,演變成動脈阻塞,俗稱「血管硬化」。因而引發心血管疾病 (如:心絞痛、心肌梗塞、高血壓與腦中風)、糖尿病、腎臟衰竭、四肢末梢壞死等病變。
三、高血脂有什麼症狀?
高血脂是引發上述疾病的病因,初期無任何感覺,故又稱無聲的殺手,但隨著沉積進展仍可由身體外在的各種警訊得知,一般可能症狀有:頸部僵硬、頭痛、失眠、脾勞倦怠、胸悶氣短、腰膝痠軟、四肢麻木等最為常見。
四、預防與注意事項:
(一)消除緊張,安定思想,精神緊張會影響血脂升高,因此解除思想負擔,保持心情舒暢、情緒平穩,對降低血脂有一定作用。
(二)增加體育活動,以降低血脂與體重,防止動脈硬化,要養成適當運動的習慣。
(三)控制飲食,不攝取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減少動物性脂肪或蛋,忌吃動物內臟、蟹黃、蝦卵、肉類(尤其是紅肉)及乳製品。多攝取維他命C、水果、蔬菜、全麥榖類,以補充纖維素,橄欖油、魚油、紅蘿蔔、洋蔥、豆類、燕麥等則有助於降低膽固醇。
(四)在飲食控制及改善生活方式後,仍不能糾正血脂代謝紊亂時,需要藥物治療,一般需要長期服用,定期檢查。
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惱人的青春痘,中醫治療效果佳!
- 過量的皮脂分泌:這就是中醫常講的濕熱體質,臉部及頭皮出油明顯,痘痘紅腫疼痛,可能有團聚型痘痘,形成囊腫,甚至連帶身體皮膚也會搔癢,女性則可能伴隨白帶量多不舒服,以清熱利濕消腫為主。
- 毛囊開口的異常角化:中醫理論中有肺主皮毛的說法,包括毛囊毛孔開合都與肺系統有關,一些有鼻過敏或者呼吸道過敏的患者,容易有白頭及黑頭粉刺,屬於毛囊開口的異常現象,阻塞久了就容易發炎紅腫,中醫治療就以宣通肺氣,兼以消腫排膿為主
- 痤瘡桿菌的過度增長:這一種人痘痘長不停,常常同一部位反覆長,但局部又沒什麼疼痛感,也不太紅腫,人平常較疲倦,無精打采,這種類型的痘痘屬於氣不足難以抗菌的類型,所以皮膚抵抗能力不佳,細菌過度繁殖,中醫用補氣托裡消毒法,藉由提升抗菌力來斷根。
- 發炎反應:身體處於壓力狀態,會促進發炎反應增加,就容易產生青春痘,這種痘痘不分年齡都可能產生,包括情緒壓力、睡眠壓力、工作壓力及生理壓力等等,中醫會用疏肝理氣及解毒消痘藥方,舒緩情緒,解除身體的壓力。
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醫師簡介:吳沐枕 醫師
◆學經歷:
◎泰和中醫診所 副院長
◎吉安中醫診所 副院長
◎國立陽明大學醫技系 醫檢師
◎慈濟大學 學士後中醫學系 中醫師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 醫師
◆醫療專長:
◎失眠、感冒、過敏性鼻炎、胃食道逆流、食慾不振、腹瀉、便秘、
◎青春痘、僵直性脊椎炎、泌尿生殖疾患
◎痛經、月經失調、白帶
◎小兒體質調整、過敏、腸胃機能調理
►點擊進入線上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