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診所公告🐰
基礎體溫法
◎女性月經週期(Menstrual Cycle )
醫師 朱常維
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不一定是要真的有胃酸跑到咽喉口腔才算,臨床上最多的胃酸逆流症狀是喉嚨有異物感,或是喉嚨時常覺得有痰,時常咳嗽清喉嚨,這個就是胃酸所造成,就是中醫所說的胃氣上逆,可透過服用中藥改善。
現代人胃食道逆流的原因,最常見的是以下兩點,「壓力大」以及「吃飯過快」,不過其實兩個原因是很有關聯的,就是因為壓力大才會急,才會吃飯快。而壓力大的情況下,會導致胃的消化能力下降,造成食物排空過慢,胃氣上逆,造成胃食道逆流。
中醫大致上把胃食道逆流分成下面幾個證型:
1. 肝氣犯胃:
這個是最常見的體質,吞酸時作,胃中有燒灼感,反復發作,兼見胸脅不舒,口苦咽乾,心煩易怒。舌苔薄黃,脈弦數。由於情志為病,吞酸、治以清肝理氣,和胃降逆,治療上會用左金丸加柴胡、梔子、青皮、鬱金之類。
2. 飲食積滯
這個主要是飲食不節所造成,吞酸時作,胃中有燒灼感,噯腐食臭,脘痞厭食,舌苔黃厚而膩,脈滑。食積傷胃,中焦氣機受阻,胃失和降,故吞酸時作,胃中有燒灼感,同時兼見噯腐食臭,脘痞厭食,苔厚膩等傷食證的表現。治以消食導滯,理氣和中,會使用保和丸加減。
3. 寒濕內阻:
這個證型比較少見,但還是會有,算是虛人體質的胃酸逆流。吞酸時作,兼見胸悶脘痞,不思飲食,舌苔白滑,脈象弦滑。由於過食生冷,或外受濕邪,濕阻中焦,氣滯不暢,脾胃納運失常,故見胸中痞悶,不思飲食,氣機不暢,吞酸時作。其與肝氣鬱結吞酸,飲食積滯吞酸不難鑒別。治療上以養肝胃、理氣和中,方用香砂六君子湯。
在平日的飲食以及生活習慣上,需注意以下幾點
1. 少吃刺激性食物ex烤、炸、辣、菸、酒
2. 較甜的食物 ex 蛋糕、巧克力
3. 高油脂類合物(會減緩胃排空)
4. 吃飽後不要直接躺下來睡覺
5. 不要穿褲頭太緊的褲子
6. 睡前不要吃東西
7. 吃飯時不要配湯跟飲料
胃食道逆流其實是非常常見疾病,有些人以為要真的有胃酸跑到喉嚨才算,但其實只要覺得喉嚨卡卡的,常常想清痰,或是有時會莫名想咳幾聲,就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所造成,此時來中醫治療,配合改變飲食習慣,相信都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新冠病毒是透過ACE2受體與人體結合,人體存在最多ACE2受體的器官,以鼻黏膜、肺部、腸胃道為多,其餘如心臟血管等處都有分布,因此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狀表現多以呼吸道症狀為主,但隨著新冠病毒不斷變異,主要症狀也有些許不同。
新冠病毒從最初的武漢病毒株,感染後的表現多以「下呼吸道症狀」為主,八成以上患者有發燒,約三成有呼吸急促,並且常有乾咳症狀,而喉嚨痛、鼻塞鼻水、腹瀉嘔吐則不常見;Alpha或Delta變異株則開始逐漸以「上呼吸道症狀」為多,如喉嚨痛、鼻塞流鼻水、腹瀉、發燒等表現,但是演變成肺炎與重症的機會仍然相當高。
直到病毒變異到Omicron,多數患者屬於無症狀感染或是輕症,輕症症狀多是發燒、咽痛、打噴嚏、流鼻水、乾咳、腹瀉、發燒等,較少有呼吸急促或困難的表現。Omicron傳播速度強,也增加小兒感染的機率,兒童感染症狀以「發燒」為最大宗,其餘像是喉嚨痛、咳嗽、流鼻水、鼻塞為主,由於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病程變化較快,甚至有併發腦炎致死的案例,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確診者後續的中醫調理
Omicron 死亡風險較低,但現在更讓科學家擔憂且不解的是感染後產生的 Long COVID 後遺症。國外有研究指出:Long COVID 最常出現的症狀包括:
- 疲倦,虛弱感(53.1%)
- 胸悶,呼吸不順,易喘(43.4%)
- 焦慮,憂鬱...認知情緒障礙(約40%)
- 關節痛,肌肉酸痛(27.3%)
- 胸痛(21.7%)
- 咳嗽(15.4%)
- 嗅覺味覺異常(13.1%)
臨床上也常遇到COVID-19確診者,在解除隔離之後,仍然有著咳嗽,乾咳,夜咳,胸悶,易喘,疲倦勞累,頭暈....等五花八門的各種症狀。
根據對新冠病毒確診者的臨床診察,發現Long COVID的症狀呈現,大多都跟患者本身體質有關,例如:心肺氣虛者常見胸悶、喘大氣、呼吸不順、爬樓梯易喘症狀。氣虛痰濕者,常見胸悶、頭暈、疲倦、身重沈等症狀。也有因為感疫期間過服寒涼中西醫藥物,引起的肺虛、肺冷等....咳嗽、易喘、說話無力等症狀。只要能針對確診者的脈象、症狀仔細診察,對於Long COVID 後遺症,中醫真的 can help!
生活周遭除了新冠病毒,還有很多病毒存在,如何預防病毒的三個方法?
打疫苗、勤洗手、戴口罩
#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48歲陳先生,最近工作忙碌常熬夜,又跟朋友喝了點酒,天氣熱喜歡電風扇直吹自己,某天早上起床發現刷牙漱口時水會一直流出來,照鏡子發現自己半邊臉怪怪的,眼睛、嘴巴閉不起來,喝水水會流出來。朋友見到後覺得不正常,建議他快點就診。
顏面神經麻痺,通常有顏面症狀的一些症狀,像是喝水會流出嘴巴、眼睛閉不起來、容易流淚、歪嘴、半邊臉不能笑、半邊臉會麻木感覺遲鈍等。顏面神經麻痺來自第七對腦神經受損,通常根據受損位置會分中樞型和周邊型,中樞神經受損時,下方面部肌肉受影響,而週邊神經受損時,通常上方下方面部肌肉皆會受影響。中風、腦瘤、腦炎、外傷等傷及中樞神經受損皆可能造成中樞型麻痺,而神經炎、腮腺炎、腮腺腫瘤、耳腫瘤、外傷等等,容易造成周邊型麻痺。
中醫上有各種治療方式,法無定法。可以針灸治療,也可以藥物處理。不過重要的是辨證論治。要判斷陰陽表裏寒熱虛實,若為實,是風、痰、瘀、熱等哪一個實證造成,若為虛是哪個或哪些臟腑的虛造成,而處理方法也會不同,儘早去找醫生治療處理最好。
通常患者會問,醫生這個何時會好?這個其實很難回答,因為影響因素太多,但如果注意以下幾點通常可以恢復良好。首先,發病已經多久了?如果最近才發病,那恢復狀況很快,像是這位陳先生,發病一週就來看診,大約3-4週就恢復如前。另外,有沒有規律治療,很多患者其實耐心不足,前面一兩次來得很勤勞,後面就久久來一次,這種通常恢復不是很好。另外,配合忌口,少吃冰冷、水果等。避免熬夜、作息保持正常。避免直接吹風或過冷環境。減少房事。以上如果能注意,其實是可以很快恢復。
因此,除了治療外,生活作息飲食調整是很重要的。可以再跟醫師討論,規律治療,相信自己,相信醫師,痊癒的一天很快就會到的。
作者 朱常維醫師
台灣睡眠醫學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慢性失眠盛行率為20.2%,也就是說每5個人就有1人有睡眠障礙的問題。在跨國性的流行病學研究也可看到,台灣失眠的盛行率高於相鄰的韓國及日本,可見國人失眠人口之多。
中醫說:「陽與陰交則寐,陽不交陰則不寐」,當陽氣與陰氣無法互相轉換融合時,就會產生失眠的問題,會容易睡不著,或是睡著之後淺眠多夢易醒,這都是身體裡面陰陽失衡所造成。此外內經也提到「年過四十,陰氣自半,起居衰矣」,隨著年記漸大,比較容易因為陰氣漸衰而造成睡眠問題。
要治療失眠,就是要讓身體的陰陽回到平衡狀態,可以透過服用中藥的方式,讓陽氣平和不亂竄,讓陰氣秘藏不流失,失眠的問題就會漸漸的改善。
睡眠障礙可以分成數個類型:
1.入睡困難型
在床上超過三十分鐘仍不入睡,即可稱為失眠,難以入睡的人通常是容易緊張、壓力較大思慮較多,睡前腦袋無法關機,不斷的在想白天工作的事情。這種狀況可以用重鎮安神類的藥物,來輔助大腦關機,例如用石決明、龍骨、牡蠣等中藥。
2.淺眠易醒型
睡到一半容易莫名醒來,深夜稍有聲響就被吵醒的人,這種體質比較偏陰虛有火,這時就可用一些滋陰降火來治療,如玄參、生地、知母、合歡皮等等。若是口乾舌燥比較嚴重,會加強清熱的力道,藥物會選用黃連、地骨皮、梔子。
3.多夢眠差型
整個晚上一直夢,甚至夢會有劇情的人,比較偏心火旺,可使用清心安神藥物,如清心蓮子湯、百合、茯神、柏子仁……等等。
4.睡醒仍累型
即使睡足七八個小時,但是白天還是會覺得很累,影響工作效率。這種體質多為氣虛或濕氣重,白天易累甚至嗜睡。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再酌加車前子、茯苓、澤瀉等利水藥物去除體內濕氣來治療。
以上四個簡單分類,讓大家有基本了解,不過其實失眠的原因真的非常複雜,飲食不節、情志過極、思慮過度、大病之後、年邁體虛等因素影響氣血陰陽平衡,都會導致失眠。有些人服藥效果很好,吃幾天就很好睡,而有些人則是要規律服藥1-3個月,失眠才會漸漸的改善。服藥所需的時間,跟失眠時間的長短有關,若是只失眠1個多月,那就比較好治療;若是已經失眠好幾年,也服用安眠藥很久了,就沒有這麼簡單,需要耐心服藥一陣子才能慢慢改善。
最後幾個幫助睡眠的小習慣供大家參考
1. 睡前可以泡澡、泡腳,幫助舒緩緊繃
2. 睡前一小時不看電視、不玩手機,保持心情平靜
3. 夜尿頻繁的人,睡前兩小時不再喝水
4. 盡量避免睡前四小時有劇烈運動,例如跑步、健身等
5. 若真的睡不著,可起來走動一下,看點書,聽輕鬆的音樂
陳首彰醫師
「喝咖啡吃甜食又讓你胃酸逆流了」這句廣告台詞讓大家印象深刻,但是胃食道逆流(俗稱的火燒心)並不像廣告說得那麼單純。根據西醫解剖生理學來說胃與食道中間隔著一道賁門。食物進入胃部之後,賁門就會關閉,但是當壓力大、老化、肥胖、懷孕等原因,容易造成賁門括約肌的鬆弛,如果賁門鬆弛或因胃部壓力過大等導致胃酸或食糜回流至食道,就是所謂的胃食道逆流(火燒心)。
胃食道逆流的症狀
1.酸液上逆
2.胸口灼熱、胸悶或胸痛
3.口腔散發酸味、苦味或口臭
3.打嗝、噁心
4.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喉嚨異物感
5. 咳嗽、氣喘
就中醫的觀點,胃為五臟六腑的「六腑」之一,主受納水穀及腐熟水穀,其特性主通降。以中醫「氣機」升降理論而言,「清氣要升,濁氣要降」。舉例來說經由呼吸所吸入的清氣要「升」,消化系統內的濁氣則要「降」。所以胃、小腸、大腸的氣機都應該要「降」。胃的通降功能正常,則胃能受納水穀,腐熟後的水穀能下行至小腸,並能影響腸腑的傳導及糞便的排泄。『胃食道逆流』在中醫來講是胃氣不降反升產生「逆氣」導致「胃氣上犯」,所以只要降胃氣,胃酸逆流的症狀便能解決。
依中醫病因病機可歸納為:
飲食不節、痰飲內停、脾胃虛弱、外邪侵襲、情志不遂、傳導阻滯或氣化失司
常用藥物為:
半夏瀉心湯、安中散、蔘苓白朮散、烏貝散、理中湯、保和丸、炒白芍、炒白朮、小茴香、丁香、炒麥芽
另外飲食和生活習慣也要改變,如:
1. 容易引起胃酸逆流的食物要減少,如咖啡、甜食、巧克力還有煙酒等
2. 三餐要定時定量,切勿暴飲暴食
3. 放慢進食速度,餐後勿馬上躺臥
4.生活規律勿熬夜
5.減重、運動
保健穴位:合谷穴、足三里穴、膻中穴、內關穴
疫情期間,輾轉難眠,「新冠失眠」!
新冠疫情開始三級警戒之後,根據國內基金會調查,大約有40%民眾因疫情影響而難以入眠。
主要壓力來自於「擔心身體健康」、「經濟壓力」、「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等,造成心理恐慌、焦慮、憂鬱及不安,尤其是女性的情緒反應比男性更爲明顯,特別是在「工作」、「家務」及「小孩在家學習」的多重壓力之下,造成入眠困難,睡睡醒醒,淺眠多夢等睡眠品質障礙。
中醫對於這種因為「緊張」「擔憂」情緒所致的睡眠障礙有獨到之處,根據不同「失眠」證型給予不同的中醫處方,可以有效改善情緒壓力造成的自律神經失調問題,達到放鬆壓力及舒緩焦慮的效果,另外也可以搭配針灸加強治療失眠的效果。
建議民眾疫情在家期間,保持固定生活作息,維持運動習慣,運用深呼吸練習舒緩情緒壓力,一旦發現睡眠品質變差,可以尋求中醫師協助,重新找回安穩而甜美的睡眠品質哦。